这本书,源于在网上看了试读版,被里面《大卸八块读书法》一章提到了李敖读书法所吸引,才打算买的。
读书越来越多,但苦于读过易忘,往往读完两本部书之后,再早之前所阅读的,已经遗忘许多了。再想勾起,难而又难,只能大概记个模糊的印象。写笔记,性本疏懒,未养成这一好习惯,而且一旦动笔写,阅读速度即大大下降,便不太想动笔去写了。而《大卸八块读书法》提到的方法,则让我眼前一亮:心狠手辣,看书时剪刀、美工刀全体出动,把书五马分尸,把需要的资料切下来,分门别类的粘集到不同的主题文件夹里。如果背面也有需要的资料,则将其影印或者直接买两本书。一本书看完后,并不凭记忆力去记,而是用很细致的分类方法,耐心地勾住,汇集起原书的精华。写文章要引用时,直接根据主题词去寻找,一下子就能把相关的东西找到。
看完这一节,真有茅塞顿开之感,通过剪切,省去了抄写的功夫,而分门别类地存藏,则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和使用,确实挺有效率的。不过我仍然是舍不得把书给剪掉……最近尝试着使用“改良版”“大卸八块读书法”,看到需要的资料,用手机直接拍照,然后用电脑整理图片,orc出来,这样既保留了书,也能省去抄写的工夫,同时把书的精华给勾取、集中起来。而且配合计算机的搜索功能,查找效率比剪报也要高。
第三章是李敖先生的一些类似“考证”的文章,包括对《诗经》中“且”字的翻译,认为不是助词,而是名词,象形男性生殖器;对宋代“莫须有”的解释,认为并非传统理解中“没有、无中生有”的意思,而是其中“莫须”为“难道有没”的意思,秦桧针对韩世忠的责问,回答道“难道没有罪吗?有的!(莫须,有!)”;还有认为“负阴而抱阳”“王负剑”中的“负”非“背”,而是同于“抱”;“将无同”不是“恐怕没有什么两样”,而是“将无”意为“那就……吧”,“将无同”“将无归”,类语也。——这些解释,虽然未必精到,如之前李敖讲“捣衣”,就被方舟子给扒了,但从这几节看来,其方法有两点值得借鉴:一是举出大量的古书中同词或近词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,来帮助确定词意思,二是格外注意讲话人的身份、讲话的处境等多方面因素,力争使词的解释达到“传神”的效果,这一点我认为格外重要。学习这种方法的话,第一点需要积累大量的语料,这就需要配合前面说到的“大卸八块”读书法了,当然,现在有了古籍检索工具,方便多了;第二点则要靠生活积累了,也就是“人情练达即文章”,看来真的不能脱离世间,闭门只读书啊。
不过拿到之后,才知道这本书是《李敖有话说》的结集出版,有点小失望,因为一直还以为是李敖的新文章。因为之前网络上试读的是比较陌生的篇目,尤其被“大卸八块”给吸引了,拿到书之后,后面的若干文章看过相关的节目,觉得有些浪费。
文章评论